时间: 2023-08-15 09:08:42 | 作者: 安博体育
不管是民粹主义盛行背景下的逆全球化,还是大规模财政刺激,都会在未来经济复苏背景下推动通胀回升。
“股神”巴菲特在他90岁生日当天宣布,伯克希尔哈撒韦已经收购了五家日本主要贸易企业每家超过5%的股份。
有小伙伴说,按照老巴以前的投资套路,基本都会投资有稳定现金流的公司,比如保险或者喜诗糖果这类。
即使后面投苹果这种高科技公司,也是在苹果变成庞然大物,拥有稳定现金流的时候。
现在突然买了日本的商社,其实是件很奇怪的事儿。因为商社这一个名字,听起来就像个皮包公司或者贸易公司。
我们认为这里巴菲特之所以买进日本商社,是因为和我们之前考虑的一样,也开始看多通胀了。
那时候我们也是先大量出口纺织品,拿着纺织品赚到的外汇,进口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后面逐步自主消化以后,实现产业升级的。
说起来好像每个国家起步工业化的时候,路径都差不多,基本都是从纺织品出口开始的。
它们拿着出口纺织品赚来的外汇,从欧洲列强进口技术和物资,自主消化以后搞产业升级。
后面甲午海战从隔壁大清朝那边抢了个大的,让日本跑步进入工业化,成为后发的资本主义国家。
丰田起家的时候是一家纺织机械公司,随后五大商社之一的三井物产,把丰田这些人带到美国,并且在底特律汽车城参观学习。
三井物产不断推动丰田公司向汽车业转变,还输送了不少高级人才进入整个丰田体系,最终使之变成全球第一的汽车公司。
虽然三井物产这种公司并不直接拥有生产设备,也不直接从事制造业。但是作为母体,三井体系培养出一大堆五百强企业。
丰田、东芝、索尼、三井住友银行、商船三井、三井造船、石川岛播磨重工这些有名的公司,都是在三井物产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可以说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多数日本大型制造企业,都和几大商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意思的是,在十多年前很多企业热衷于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时候,三井物产却在想方设法退出这个榜单。
1993年,三井物产曾经排名世界500强第一。之后十年的排名,也没出过世界五百强前10。
2003年以后,三井物产拆分了能源和矿产等重要部门,降低了自己的曝光和关注度。
这个操作也使得三井物产在世界五百强的排名迅速下降,从而把自己真正的实力隐藏起来。
这些日本财团,实际上也是以商社为母体发展起来的。从某一种意义上说,日本的商社很像一个个实体产业和金融的结合体。
在商社这个母体的基础上,衍生出一家家实力强大的制造业公司。再通过制造业利润反哺的金融,做大旗下的金融公司。
拿三菱财团来说,下游关联的企业有400多家,这四百多家企业的金字塔顶端是所谓的“御三家”。
御三家负责融资的是三菱UFJ银行,负责制造的是三菱重工。负责贸易和投资的,是处于承上启下位置的三菱商社。
这些财团和商社的综合体,控制了日本99%的大型生产企业和贸易公司,掌握着日本经济命脉。
想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首先要确保国内资源和粮食的供应稳定,这也符合几大商社的利益。
因为如果资源和粮食出了问题,老百姓连日子都过不下去。到时候别说发展经济了,怕是连国内稳定都会成问题。
虽然五大商社各种生意都做,各家擅长的领域也不太一样。但主体业务还是集中在能源、大宗商品、农产品,以及制造业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上。
我们知道日本资源匮乏,粮食六成以上需要进口,但是粮食安全依然是有保证的。
比如三菱商社一家就通过投资拥有了巴西市场上50%的大豆,来源可以说非常稳定。
三菱商事在马来西亚拥有的油气公司股份,保证了三菱每年能获得2300万吨液化气。
三井、丸红和伊藤忠商事三家公司在卡塔尔天然气公司拥有的股份,保证了它们每年能得到1600万吨的天然气供应。
三菱和三井还在澳大利亚和阿曼投资了天然气,保证了它们每年可以从澳洲获得1200万吨液化气,从阿曼获得1400万吨液化气。
墨西哥湾的30矿区,伊藤忠拥有49%的股份,这保证了它每天能得到1.6万桶石油。
三井商社在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各大巨头都有不少的股份,保证了日本铁矿石的供应。
住友商社旗下的住友金属,是日本最大的非铁金属厂商。它在非洲和东南亚有着大量的矿山投资,是公认的铜矿之王。
其实如果你仔仔细细地观察住友商事的整个业务结构,你会发现它的业务八成都集中在各种周期类行业。
前六大业务板块除去数字媒体,剩下五个板块都是典型的周期和资源领域的生意。
比如第一大板块是金属产品,第二大板块是运输和工程机械,第三大板块基础设施建设,第五大板块房地产相关,第六大板块原材料和能源化工。
大家平时说的什么大宗商品、原材料、房地产以及各种海运物流这种周期性行业,基本全部包含在里面。
这样的经营事物的规模使得这类商社股票从某一种意义上说,很像我们最近经常提到的周期资源股。
观察财务报表也能够准确的看出,巴菲特买进的日本五家大商社的主业,基本集中在粮食,能源,金属,和纺织这些大宗产品。
看看美林时钟就知道啥时候周期资源表现最好,当然是经济复苏和通胀到来的时候啊。
这里我们也可以猜测,穿越了多次牛熊的老巴,对后面的经济走向并不是太悲观。
如果不是看好经济复苏和押注通胀,巴菲特没道理跑去大量买入这五家综合商社的股票。
这里老巴是把日本五大商社作为一个高股息率低市盈率的资源类组合,开始做配置了。
过去三十年在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框架下,很多生产企业都把制造业产能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
与之伴随的是,欧美制造业流失和大量的工人失业,毕竟工人没法跟着资本到处转移啊。
很多本就处在收入中低端的工人,在产业转移后失去工作,变成最为悲惨的群体。
其实发生这种现象的并不只是欧美,类似的故事在所有发达国家都在发生,比如我们的邻居日本。
NHK有个2007年的纪录片叫《人事、会计聚集地—中国》,专门讲过这个现象。
当时日企不仅要把制造业生产线转移到中国,就连人事和会计工作也变成模块化,全部转移到大连。
所以公司决定在日本本土只保留给公司做决策,定战略方向的高级管理层,其他部门自寻出路。
资本的积累从不停止,产业转移只是让资本从剥削本国的无产阶级,变成剥削别国更便宜的无产阶级。
产业转移之后,不光是制造业工人的岗位没有了。就连人事行政财务,这些小白领岗位也没有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美国铁锈带问题,实际上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发生转移以后的必然结果。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继续发展,更多的中低收入岗位会继续消失。这部分失业人口,可能永远无法回到就业岗位了。
即使没有丢掉工作的劳动者,过去几十年在资本的主导下,实际收入也是在不断下降的。
从下图能够准确的看出,七十年代后期开始,美国企业的工资支出在不断降低,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劳动者报酬占比慢慢的变少了。
2005年至2014年,发达国家65%以上家庭实际收入水平已停滞不前或下降,波及约5.4亿人。
许多美国人在经济上比四分之一世纪前更窘迫,全职男性雇员收入中位数低于42年前水平,位于收入分配底部群体的实际工资,依然停留在约60年前水平。
从图表上看很明显,劳动者收入在经济中占比已经回到大萧条时期,这已经是九十年之前了。
但是底层劳动人民却因为知识和技术水平匮乏,成为全球化与信息化发展的牺牲品,收入越来越低。
因为投入到生产上的利润越来越低,这时候资本也开始了无效化兼并和自我吞噬。
标志性的动作就是大家都开始不投资实体企业,开始投资资本和虚拟经济,纷纷进入到钱生钱的游戏中去。
从过往历史看,资本开始自我吞噬往往意味着民粹和政治即将抬头,后面对资本进行斩首的时刻就要来了。
和底层劳动者一样倒霉的还有他们的孩子。跟着社会阶层的固化,底层家庭孩子比父母赚得多的概率,越来越低。
过去几十年里,西方劳动者正在慢慢的变穷。而且是代代贫穷,社会贫富差距越发剧烈。
80年代开始,里根重推自由主义和给大资本家减税,直接把中产阶级按在地上摩擦。
现在西方主要国家民粹盛行,逆全球化的呼声不断,就是在这种剧烈贫富分化的背景下产生的。
2018年开始,美国和中欧的贸易摩擦全面升级,这是逆全球化发生的主要标志。
设立这种壁垒的最大的目的,是要求企业资金回流。加大本土投资,增加本地就业。
过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之所以通胀很低,是因为老美负责印钞,中国这样一个世界工厂负责供应商品。
可货币的供应量增大了啊,疫情之后全球各大央行都开动核动力印钞机,超发货币刺激经济。
最终这些供给限制在货币超发的背景下,都会变成价格的上涨,也就是我们说的通胀。
过去很久里,西方国家刺激经济的方式主要是货币政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印钞。
尤其是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一轮接一轮的货币宽松。不过带来的通胀刺激作用却并不显著,因为需求没啥增长。
原因是央行放水以后,拿到钱的头部企业和高收入家庭,并没有因此增加生产投资和消费。
而是把这些拿到的钱投入到炒房炒地炒各种资产上,力求减少央行印钞对自己手里货币购买力带来的冲击。
原因也很简单,投资生产是需要需求驱动的。没有需求驱动,去做生产投资那是找死。
穷人们手里没啥钱,需求也就起不来,富人能消耗的日常消费品总量又非常有限,所以大家的理性选择就是去投资资产。
这一点全球都一样,国内的富人也做了类似的操作,拿着钱去配置了更多的资产。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应该记得就是从08年以后,手里拿着100万货币和100万房产的人开始分道扬镳。
货币在不断缩水的同时,资产在不断增值。也就造成了不同选择的人按资产价格计算,差距越来越大。
说起来以前最不爱搞财政刺激的,是美国人。这是因为在美国搞财政刺激,远比货币刺激麻烦多。
货币刺激只需要美联储一家就能决定,财政刺激需要两党达成一致,国会投票表决,总统签署一系列流程。
要知道美国政府的财政状况,在过去二十年是不断恶化的。精英阶层对政府借债搞财政刺激,意见也一直很大。
所以每次经济刺激的时候,通常没人愿意去触碰财政刺激这个麻烦,老美的财政政策也始终没放松过。
到2021年底,美联储这个全球央行给市场提供的流动性,比前面三轮宽松加起来还要多。
天量刺激导致美国的M2货币增速创下了二战以来的新高,这远超美国GDP的增长速度。
尽管从短期看,通胀和M2增长的关系并不稳定,但是拉长看二者关系是关联性非常强的。
过去100年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国4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二者的相关性,这两段时间都属于典型的高通胀时期。
而且现在不光是美国,全球财政都在行动。比如主要国家里的欧盟,就在逐步扩大财政刺激的规模。
除了财政刺激,全球四大央行也在三月份全球金融市场因为疫情熔断后立刻展开了资产购买计划。
以前单纯货币刺激的时候,钱虽然会流到富人手里。但是富人会拿这些钱买房买地买资产,而不是去消费。
现在财政刺激的背景是,疫情期间大量美国人失业。这些失业人群拿到这个钱不可能去投资,大部分要拿来消费。
我们以前在视频《为啥每次经济短暂停摆都会大印钞》讲过一个费雪公式,公式的构成是MV=PT。
公式的左边M是货币总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公式右边的P是商品的价值,T是商品总量。
以前也有人用费雪公式解释过,为啥全球大规模货币刺激以后,通胀还是没起来?
用于个人消费的资金,在总资产里面占比不大。货币沉淀在资产里面,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V不断下降。
所以货币总量M虽然上涨了,但是因为货币流通速度V下降了,公式左边的乘积并没有变大多少。
在这种背景下,公式左边的MV乘积就会变大,为维持公式两边相等,右边的PT也会同步变大。
这里面商品产能T没办法迅速扩大,能快速上涨的只有商品的价值P,这通胀不就来了嘛。
综上可知,不管是民粹主义盛行背景下的逆全球化,还是大规模财政刺激,都会在未来经济复苏背景下推动通胀回升。
其实通胀这个事儿,我们三月份的时候,早就在这篇《走势终将完美》里面展开说过。
肺炎对全球经济活动的短期冲击,是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同时作用的。然而财政刺激这东西,只是针对需求方面的。
一旦疫情停止经济活动开始恢复,刺激政策带来的额外需求来了,补库存和通胀也就跟着来了。
只不过当时没考虑逆全球化对通胀的影响,只考虑了财政刺激对需求的提振,所以就没讲本文第三节写的逆全球化的事儿。
我们知道一个完整的库存周期,可大致分为主动加库存,被动加库存,主动去库存,被动去库存四个阶段。
经济进入主动加库存阶段,意味着要从复苏期开始步入过热了,通胀也就随着而来了。
写在最后:各位朋友,由于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快刀财经部分文章被强制性删除。现在我们做了另一个有特色的公号,会将不少深度原创分流过去。为防失联,可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备用号,篇篇也都是精品。
快刀财经已同步入驻:36氪、虎嗅网、钛媒体、i黑马、品途网、商界、趣头条、砍柴网、梅花王、艾瑞专栏、亿欧网、创业邦、知乎、雪球、今日头条、百度百家、界面新闻、一点资讯、网易号、搜狐自媒体、凤凰网、新浪财经头条、新浪看点、UC大鱼号、天天快报、企鹅自媒体、投资界、思达派、猎云网、简书等30多家自媒体平台。
商业快媒体、思维孵化器、价值试验场和洗欲中心。专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正在影响的别的行业。有趣、有料、有态度,加入我们,拥有您的私人商学院。致力于为用户更好的提供营销策划、社群电商、创业投资和知识充电服务。